日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手多家環境研究機構共同發布《2020年生產差距報告》。該報告指出,到2030年,要實現1.5攝氏度溫控目標,全球每年必須將化石燃料的產量削減6%。
據了解,《2020年生產差距報告》由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海外發展研究所,E3G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完成,來自多個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數十名研究者參與了研究。
該報告主要研究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所要求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產量與各國計劃產量之間的差距。報告計算發現,兩者間的差距依然很大,2030年前,全球各國的化石燃料計劃產量,是實現1.5攝氏度溫控目標要求產量的兩倍。
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主任邁克爾·拉薩魯斯指出:“研究非常清晰地表明,如果各國維持當前的化石燃料生產水平,我們將面臨嚴重的氣候問題,更何況各國還在計劃增加化石燃料產量。”
根據該報告,為實現1.5攝氏度的溫控目標,全球在2020年至2030年期間,每年必須分別削減11%、4%和3%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產量。
報告指出,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產量的確有所下降,但是,鑒于多國在疫情前已經制定了增產計劃,加上疫情后所采取的刺激措施,未來全球化石燃料的實際產量與實現溫控目標的需求將相差甚遠,這可能造成嚴重的氣候影響。
報告顯示,發達國家中的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化石燃料生產大國仍在擴大化石燃料供應。
對此,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可持續能源供應主任依維塔·杰拉辛查克表示:“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需求遭受沖擊、石油價格暴跌,許多化石燃料依賴型地區的脆弱性再次凸顯。他們擺脫這一陷阱的唯一途徑是淘汰化石燃料,實現經濟多元化發展。然而,許多國家卻持續加碼化石燃料生產,造成上述地區的脆弱性進一步加劇。各國應將復蘇資金用于經濟多元化發展和清潔能源轉型,以產生更強大的長期經濟發展和就業潛力。”
據了解,報告提出了六個行動領域,并為政策決策者在實施疫情復蘇計劃時著手削減化石燃料產量提供了方案。這些方案有利于減少各國對化石燃料的支持,限制化石燃料產量,并確保刺激資金用于綠色投資。同時,報告還探討了如何加強能源轉型過程中的國際合作。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格爾·安德森表示:“各國必須抓住機遇,持續推動經濟體和能源體系從化石燃料向清潔能源轉移,重建更加美好、公平、可持續、具有韌性的未來。”